
What Ever Happened to Urbanism?
城市主义怎么了?
这整个世纪(二十世纪)成了与“量”作战的一场惨败。
在由天文般的人口数量决定的尺度需求中,城市主义不再有创造力也不再有效力,不管早期的它是如何的赐予天真许诺并英勇出姿待敌。在二十年里:拉哥斯从二百万人口增长到七百万,随后又从一千二百万增长到一千五百万;伊斯坦布尔从六百万翻番至一千二百万。而中国正在酝酿更惊人规模的增长。
我们要如何解释:既然城市化在数十年的加速发展后已经遍及全球,并且正在建立一种权威性、所向披靡的城市状态,而此时城市主义这一行当却销声匿迹了?
现代主义的诺言正像炼金术士的行当,它试图通过抽象与简单复制将数量转化为质量的战略已经失败,已经成了一场点石成金的笑话。它的理念、美学、程序,都已经终结。总的来说,每一次对一次崭新开始的尝试都使这一崭新的开始变得名声扫地。这种惨败所造成的大耻辱已经在我们对于现代性和现代化的理解上轰出了醒目的弹坑!
实际上,当代城市那种有挑衅意味的持续发展和醒目的活力表现正是产生这种惊恐和羞辱(尤其对于建筑师来说)的根源。而更为过分的是,这种失败是在一种全方位的失败:一切试图作用或影响城市的手段都已经失效——无论是创造性的、修正性的还是政策性的。
“城市专家”们就像是输给了电脑的国际象棋手,眼看一种非正统的无意识机制智胜了所有对城市的觊觎,粉碎了所有权威的野心,它以今日的胜利告知所有激情洋溢的辩解以未来的失败,它正晃晃悠悠的飞行在前往必然未来的航程上,在其中几乎所有被预言的危险性都被它无边无际的城市覆盖物所吸收了。
虽然现在城市化已经举世瞩目勇往直前,但那种逃避现实的行为和态度却像后卫脚上的锁链一样,推迟了对两个行当进行最后审视的日期,它们——城市主义和建筑学——以前是与城市的建立过程联系最密切的行当。无处不在的城市化模糊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城市的特性已不存。既然城市的概念本身已经被模糊转译到典范之外,那么对城市原初状态的坚持——如在意象、规则、建构等方面——已经不可挽回的使得怀旧和乡愁变成了问题的细枝末节。
对于城市主义者来说,在古典城市的权威一落千丈的时候,对其美德的迟来的“再发现”可能只是点明了穷途末路,一种要命的决裂和驱逐:他们就像一群外科医生在一支已经被截去下来的躯体上研究病患——他们成了处理“虚问题”的专家。
其实我们很难表述这种从“强力姿态”到“相对谦逊”的转变。对当前城市的不满并没有把我们引向更好的选项;相反的,只是启发了去如何达到一种更精炼的不满。一个固执对城市参与和城市控制的自我幻想、理想主义、自命不凡和幻觉的职业将因此而无法构想新的模式或者是部分干预、战略重联、折衷姿态。它可能在某些领域中产生影响或重新置轨甚至取得部分成功,或者它可以重组,甚至从零开始,但却永无可能重建控制。
因为“六八·五”这一代人——可能是史上最大的群体,曾经被“人口泡沫的集体意淫”所牵连——现在正当道,我们可以说他们要对城市主义的完蛋负责,而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相当吸引人的:在当前城市不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情况下,却很矛盾的因为这一代人再发现和再发明了城市。
“地下工作”以及“光明正大”:
最早,还是“六八·五”执行了关于城市崭新开始的计划。从那以后,我们实际上在进行两手运作:记录现存城市洪荒般的威严,发展一种保护主义和再生策略下城市的哲学、原型和计划;另一方面嘲笑已名存实亡的城市主义行当,通过对下列事件的轻蔑来拆解它:规划飞机场、新镇子、卫星城、高速路、高层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在其规划中犯下大错的人;另外还有其他所有“现代化”的落定沉渣。在阴谋破坏掉“城市主义”之后,我们又恰到好处的奚落了那些大学整个院系的关门、办公室的破产、官僚机构失火或被私有化。
我们的“诡计”可能有胆怯的隐患,主要的问题是采取何种“姿态”——可能也是城市问题中最重要的动作了。我们既教条又圆滑。我们这种繁杂的智慧很容易就被描绘了:德里达说我们不可能是“整体”,鲍德里亚说我们不可能是“真的”,而维希留又说我们不可能“在他方”。
“从现实世界放逐”:一部恐怖电影剧情。当前我们与城市“批评”的关系是非常模糊的:我们仍然在就某种状况批评别人,而这种状况既是我们偏执的乌托邦意愿所依靠的,也是我们所有的嘲笑所仰赖的。通过我们对于“强势”——“嘲笑”正在垂涎的——的这种伪善关系,我们肢解整个学科,把我们自己从实证中分离,然后通过天文的人口数来诅咒对文明的编码是行不通的,是无法在它的领域——城市主义学科——内实现的。
现在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没有城市主义的世界了,只有建筑,永远只有更多的建筑。这种纯粹建筑是它自己的引诱物;它在一种“剩余”中去定义、去排除、去限制、去分割,当然这“剩余”也会被消耗。它可以开发并耗尽所有潜力,而这些潜力就是最终只有由有城市主义才能产生或由城市主义的特殊意象才能发明和更新的。
城市主义之死——在建筑学那寄生般的安全感中的庇护所——制造了一种生就的洪荒灾难:更多的实体被嫁接到已经营养不良的根上,在我们更随意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向“混乱”美学投降——这是“我们的”混乱。但从技艺的角度来讲混乱是一种“寂静”的混乱,并不是说某些事务可以被创造或皈依;它是一种具有思想渗透性的东西;它无法被实际建造。对于混乱,建筑师唯一合情理的做法就是加入到他应归属的行列——一只致力于抵制混乱的军队——并且失败。
如果说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主义”(区别与所谓‘新城市主义’,译者加),它将不是建立在这两个空想式的基础上的:秩序与强力;它将是“不确定性”的登台。它将不再是涉及那些永久物件的置放的,而是用“可能性”灌溉的领域。它将不再意图建立稳定的图像,而是提供一种可能的领域,这些领域可以容纳那些拒绝被具体化成为不变物的过程。它将不再是一丝不苟的定义、强加的限定,而将是一个扩大的概念,并且反对边界,不再涉及分割与识别性实体,而是再发现那些无法命名的杂交体。它不再被城市所纠缠,而是对基础设施的操控:有关基础设施如何处理永无止境激烈的变动和日益丰富的多样化、捷径与再分区——统统是如何彻底使用心理空间。臻于城市已经无所不在,城市主义应该不再重新创造所谓的“新”,而只是该面对如何“更多”和如何“修正”的问题。不再是所谓“文明世界”的科目,而是关注欠发达区域的发展。
臻于这些已经不在掌握之中,都市已经成了空想症的传播媒介。再次申明:城市主义不仅仅只是,或不仅仅通常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思想体系:去接受现存物。我们曾用沙建造城堡。而现在我们在冲毁它的海中游泳。
为了存活,城市主义必须发明新的“新奇”。从它“返祖”的责任中解放,城市主义被再定义为一种操纵方式,这种操纵方式对一种不可回避的意志产生作用,去袭击建筑学,侵入战壕,逐出城堡,削弱必然性,撕毁约束,奚落它的全神贯注——用事件和实体,毁掉它的传统,带坏它的实习生。
城市这种隐约的失败提供了一种异常宝贵的机会,一次去“尼采式乐观”的接口。我们必须为城市去设想一千零一种另外的概念;我们必须冒疯掉的危险;我们必须敢于全然的不批评;我们必须吞食苦果并宽恕左右。必然的失败当成为我们的养料;拿现代化作为我们的强效兴奋剂。鉴于我们都不用负责,我们就要变得不负责任。在一种日益便利却也无常的景观中,城市主义不再是,也不再需要是我们决定中最严肃的,城市主义可以兴奋起来,成为一首艳体诗——“淡城市主义”。
要是我们简单的宣布并不存在危机,不是作为城市的创造者而是作为它的纯粹学科,作为它的支持者,去重新定义我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会如何?
比以往更多,城市是我们所有。
Rem Koolhaas, "What Ever Happened to Urbanism?" (1994), in S,M,L,XL, OMA, (with Bruce Mau), The Monicelli Press, New York, 1995, pp. 959/971.
城市主义怎么了?
这整个世纪(二十世纪)成了与“量”作战的一场惨败。
在由天文般的人口数量决定的尺度需求中,城市主义不再有创造力也不再有效力,不管早期的它是如何的赐予天真许诺并英勇出姿待敌。在二十年里:拉哥斯从二百万人口增长到七百万,随后又从一千二百万增长到一千五百万;伊斯坦布尔从六百万翻番至一千二百万。而中国正在酝酿更惊人规模的增长。
我们要如何解释:既然城市化在数十年的加速发展后已经遍及全球,并且正在建立一种权威性、所向披靡的城市状态,而此时城市主义这一行当却销声匿迹了?
现代主义的诺言正像炼金术士的行当,它试图通过抽象与简单复制将数量转化为质量的战略已经失败,已经成了一场点石成金的笑话。它的理念、美学、程序,都已经终结。总的来说,每一次对一次崭新开始的尝试都使这一崭新的开始变得名声扫地。这种惨败所造成的大耻辱已经在我们对于现代性和现代化的理解上轰出了醒目的弹坑!
实际上,当代城市那种有挑衅意味的持续发展和醒目的活力表现正是产生这种惊恐和羞辱(尤其对于建筑师来说)的根源。而更为过分的是,这种失败是在一种全方位的失败:一切试图作用或影响城市的手段都已经失效——无论是创造性的、修正性的还是政策性的。
“城市专家”们就像是输给了电脑的国际象棋手,眼看一种非正统的无意识机制智胜了所有对城市的觊觎,粉碎了所有权威的野心,它以今日的胜利告知所有激情洋溢的辩解以未来的失败,它正晃晃悠悠的飞行在前往必然未来的航程上,在其中几乎所有被预言的危险性都被它无边无际的城市覆盖物所吸收了。
虽然现在城市化已经举世瞩目勇往直前,但那种逃避现实的行为和态度却像后卫脚上的锁链一样,推迟了对两个行当进行最后审视的日期,它们——城市主义和建筑学——以前是与城市的建立过程联系最密切的行当。无处不在的城市化模糊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城市的特性已不存。既然城市的概念本身已经被模糊转译到典范之外,那么对城市原初状态的坚持——如在意象、规则、建构等方面——已经不可挽回的使得怀旧和乡愁变成了问题的细枝末节。
对于城市主义者来说,在古典城市的权威一落千丈的时候,对其美德的迟来的“再发现”可能只是点明了穷途末路,一种要命的决裂和驱逐:他们就像一群外科医生在一支已经被截去下来的躯体上研究病患——他们成了处理“虚问题”的专家。
其实我们很难表述这种从“强力姿态”到“相对谦逊”的转变。对当前城市的不满并没有把我们引向更好的选项;相反的,只是启发了去如何达到一种更精炼的不满。一个固执对城市参与和城市控制的自我幻想、理想主义、自命不凡和幻觉的职业将因此而无法构想新的模式或者是部分干预、战略重联、折衷姿态。它可能在某些领域中产生影响或重新置轨甚至取得部分成功,或者它可以重组,甚至从零开始,但却永无可能重建控制。
因为“六八·五”这一代人——可能是史上最大的群体,曾经被“人口泡沫的集体意淫”所牵连——现在正当道,我们可以说他们要对城市主义的完蛋负责,而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相当吸引人的:在当前城市不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情况下,却很矛盾的因为这一代人再发现和再发明了城市。
“地下工作”以及“光明正大”:
最早,还是“六八·五”执行了关于城市崭新开始的计划。从那以后,我们实际上在进行两手运作:记录现存城市洪荒般的威严,发展一种保护主义和再生策略下城市的哲学、原型和计划;另一方面嘲笑已名存实亡的城市主义行当,通过对下列事件的轻蔑来拆解它:规划飞机场、新镇子、卫星城、高速路、高层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在其规划中犯下大错的人;另外还有其他所有“现代化”的落定沉渣。在阴谋破坏掉“城市主义”之后,我们又恰到好处的奚落了那些大学整个院系的关门、办公室的破产、官僚机构失火或被私有化。
我们的“诡计”可能有胆怯的隐患,主要的问题是采取何种“姿态”——可能也是城市问题中最重要的动作了。我们既教条又圆滑。我们这种繁杂的智慧很容易就被描绘了:德里达说我们不可能是“整体”,鲍德里亚说我们不可能是“真的”,而维希留又说我们不可能“在他方”。
“从现实世界放逐”:一部恐怖电影剧情。当前我们与城市“批评”的关系是非常模糊的:我们仍然在就某种状况批评别人,而这种状况既是我们偏执的乌托邦意愿所依靠的,也是我们所有的嘲笑所仰赖的。通过我们对于“强势”——“嘲笑”正在垂涎的——的这种伪善关系,我们肢解整个学科,把我们自己从实证中分离,然后通过天文的人口数来诅咒对文明的编码是行不通的,是无法在它的领域——城市主义学科——内实现的。
现在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没有城市主义的世界了,只有建筑,永远只有更多的建筑。这种纯粹建筑是它自己的引诱物;它在一种“剩余”中去定义、去排除、去限制、去分割,当然这“剩余”也会被消耗。它可以开发并耗尽所有潜力,而这些潜力就是最终只有由有城市主义才能产生或由城市主义的特殊意象才能发明和更新的。
城市主义之死——在建筑学那寄生般的安全感中的庇护所——制造了一种生就的洪荒灾难:更多的实体被嫁接到已经营养不良的根上,在我们更随意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向“混乱”美学投降——这是“我们的”混乱。但从技艺的角度来讲混乱是一种“寂静”的混乱,并不是说某些事务可以被创造或皈依;它是一种具有思想渗透性的东西;它无法被实际建造。对于混乱,建筑师唯一合情理的做法就是加入到他应归属的行列——一只致力于抵制混乱的军队——并且失败。
如果说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主义”(区别与所谓‘新城市主义’,译者加),它将不是建立在这两个空想式的基础上的:秩序与强力;它将是“不确定性”的登台。它将不再是涉及那些永久物件的置放的,而是用“可能性”灌溉的领域。它将不再意图建立稳定的图像,而是提供一种可能的领域,这些领域可以容纳那些拒绝被具体化成为不变物的过程。它将不再是一丝不苟的定义、强加的限定,而将是一个扩大的概念,并且反对边界,不再涉及分割与识别性实体,而是再发现那些无法命名的杂交体。它不再被城市所纠缠,而是对基础设施的操控:有关基础设施如何处理永无止境激烈的变动和日益丰富的多样化、捷径与再分区——统统是如何彻底使用心理空间。臻于城市已经无所不在,城市主义应该不再重新创造所谓的“新”,而只是该面对如何“更多”和如何“修正”的问题。不再是所谓“文明世界”的科目,而是关注欠发达区域的发展。
臻于这些已经不在掌握之中,都市已经成了空想症的传播媒介。再次申明:城市主义不仅仅只是,或不仅仅通常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思想体系:去接受现存物。我们曾用沙建造城堡。而现在我们在冲毁它的海中游泳。
为了存活,城市主义必须发明新的“新奇”。从它“返祖”的责任中解放,城市主义被再定义为一种操纵方式,这种操纵方式对一种不可回避的意志产生作用,去袭击建筑学,侵入战壕,逐出城堡,削弱必然性,撕毁约束,奚落它的全神贯注——用事件和实体,毁掉它的传统,带坏它的实习生。
城市这种隐约的失败提供了一种异常宝贵的机会,一次去“尼采式乐观”的接口。我们必须为城市去设想一千零一种另外的概念;我们必须冒疯掉的危险;我们必须敢于全然的不批评;我们必须吞食苦果并宽恕左右。必然的失败当成为我们的养料;拿现代化作为我们的强效兴奋剂。鉴于我们都不用负责,我们就要变得不负责任。在一种日益便利却也无常的景观中,城市主义不再是,也不再需要是我们决定中最严肃的,城市主义可以兴奋起来,成为一首艳体诗——“淡城市主义”。
要是我们简单的宣布并不存在危机,不是作为城市的创造者而是作为它的纯粹学科,作为它的支持者,去重新定义我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会如何?
比以往更多,城市是我们所有。
Rem Koolhaas, "What Ever Happened to Urbanism?" (1994), in S,M,L,XL, OMA, (with Bruce Mau), The Monicelli Press, New York, 1995, pp. 959/97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